数千年前,玛雅,埃及,中国和希腊的伟大文明创造了惊人的成就。然而,当涉及到保持视力,即使是最伟大的学者也无能为力。那时的人们,就像今天一样,我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视觉状况也慢慢变差。伟大的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曾抱怨一件麻烦事就是不得不让仆人读文章给他听;尼禄皇帝需要通过一颗绿宝石来观看他钟爱的角斗;希腊哲学家托勒密(约公元150)了解了光折射的最初规律,但是直到1000多年以后阿拉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阿尔哈曾才明确了形成清晰视觉的最基本的折射定律。
后来第一副现代眼镜的镜框被制造出来了:铆钉样眼镜被耳挂式眼镜所代替。镜框是一片式的。当然只有少数富人能够买得起这些铁制或青铜制的眼镜。在西班牙,特别大的眼镜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皮制的鼻梁架也开始使用,以便使助视器戴起来更加舒适。那时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固定。镜框经常会从鼻子上滑落,由于镜框很重,很多时候佩戴者觉得戴起来非常不舒服。
18世纪,所谓的纽伦堡有框眼镜在市场上出现。人们给它起了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名字“nose-crushers”-但它却成为了一种时尚,并且佩戴起来比较舒适,而在这之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大约在18世纪末,配有单片眼镜的镜架成为新宠。德国和英国上流社会有品位的淑女和绅士都戴这种眼镜。法国人则更喜欢“pince-nez”眼镜。也是单镜片的镜架,但不仅可以戴在鼻子上, 也可以利用眼周的肌肉固定。法国版的优势在于当有其他人在一起时可以迅速取下,因为德国的西方邻居们觉得戴pince-nez被人看到还是会有点尴尬。
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àidài》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亚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依祖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当然现在已经研究出更多的材质,眼镜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解决顾客近视,还要满足顾客审美需求舒适度等等。
现在大家知道眼镜是怎么来的了吧~
|